学院巡礼 | 人文与艺术教育中心:人文为体、科艺为法、创新为用、气象为魂

发布者:李亚坤发布时间:2024-07-15浏览次数:10

“人文为体、科艺为法、创新为用、气象为魂”,聚焦学生理性思维与感性素质的协调发展,促进学生审美认知、审美判断、综合素养、劳动创新等能力的全面提升,打造人文劳动美育多维延展空间。

人文与艺术教育中心于2019年10月24日通过学校党委会议决议正式成立,2020年4月调整独立运行二级教学机构。

人文与艺术教育中心负责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人文与艺术教育整体设计与规划,协同相关部门全面推进学校德、智、体、美、劳各项教育计划。中心秉承“明德格物,立己达人”的校训,以“弘扬先进文化、倡导高雅艺术、推进素质教育”为己任,“笃行以生为本,厚植大学精神”,坚持以德为先、以文培元、以美育人,致力于提升我校学生的人文艺术素养,理顺体制机制,培养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备深厚科学素养、人文素养、专业素养、民族情怀、国际视野、身心健康、理想远大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从2020年9月开始,中心全面负责学校通识教育课程的建设与管理,中心以“全面发展、多元建设、文理贯通、通专结合”作为育人理念,针对学校特点和发展定位以及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制定具有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特色的通识课程体系和通识课程目录;建立考评机制,对开出课程内容、质量进行全面评价与反馈。建设具有南信大特色与思政显示度的优课通识课程集群。有序推进课程与相关教材建设,开展人文与艺术教育教学研究,推进学术交流、课题研究与国家级项目申报,协同指导学生开展人文与艺术实践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整体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一、综合浸润,切实加强美育育人功效

1.制度的构建

学校高度重视美育工作,围绕管理、组织、保障、师资打造党政统揽、专兼并设 、资源优先、引培并举的美育管理机制,先后成立美育领导小组、美育指导委员会,论证出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美育工作细则》(校发〔2022〕208号)。

2.创新的举措

人文艺术教育中心作为美育专门机构,协同各部门、院系,结合学校工作实际,以“人文为体、科艺为法、创新为用、气象为魂”为审美教育理念,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为目标,通过“课堂教学、艺术实践、校园文化”三链融合的开展浸润式审美教育,把美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

3.特色的形成

(1)依托课程与线上资源平台,形成“课堂、实践、资源平台一体”的人才培养特色。

逐步形成人文为内核的大美育课程体系。打破认知局限,鼓励教师发掘人文与科技中的美,建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富有气象特色的美育课程,高质量保障学生2个公共艺术类课程学分的修读需求。

(2)依托项目与实践交流平台,形成“体验、创作、社会服务并重”的综合实践特色。

定期开展人文与艺术专题系列活动。建设、引进、输出“阅江论坛”“戏曲名作高校巡演”“美育大讲堂”“高雅艺术进校园”项目,提升学生的艺术感知与创造力。

创新设计开展”春日信物”艺术实践工坊。以问纸、问木、问布、问陶“为主题传播非遗项目与南信草木、器物、精神的融合,以探求传统文化与气象信息结合。工坊在开放日向社会开放,并在街区设窗口,持续向广大师生提供文化传承、艺术体验与融合创作空间。工坊强调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拓展了美育文化的深度与广度。

(3)依托特色与校园文化平台,形成“艺术、人文、气象信息融合“的校园文化特色。

推进校园“美育浸润工程”的落实。充分利用学校景观、基地、场馆等美育资源,多种形式延展通识美育空间。开展开展大学生人文艺术节系列活动,育美南信展览、文艺听澜广播、图书荐读空间,打造一校多品的特色品牌,建设一校一品的美育浸润工程。从时间、空间、视觉、听觉多维度延展美育空间,营造时时、处处、可知、可感的校园美育环境。

4.成效的彰显

全面推进美育教育改革,近年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获批“人文美育通识核心课程团队”优秀基层教学组织。

(2)获批校级教材立项2项,出版《高等学校经典艺术导引》美育教材。

(3)建设获批1门国家一流课程,2门省级美育精品课程。

(4)申报获批江苏省美育规划重点课题1项,一般课题一项。完成高等教育学会省重点教育课题1项。

(5)江苏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省级项目(建筑彩画)1项,通过验收。

(6)江苏省美育基本功大赛中获得综合素养、个人全能一等奖等荣誉10人次。

(7)获得3个省级大学生艺术团,3个校级大学生艺术团。

(8)在大学生艺术展演、大学生戏剧展演以及各类艺术赛事活动中获得国家级荣誉16项、省级荣誉103项。

二、协同规划,扎实推进劳动教育进程

1.制度构建

学校高度重视劳动育人工作,将劳动育人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整体规划,通过《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新时代劳动教育实施方案》(校发〔2023〕255号),开设 1 学分32学时大学生“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并出台《劳动教育积分认定实施办法》,制定劳动教育实践项目清单和积分细则。

2.创新举措

结合学校实际和特色,从“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劳动育人理念出发,通过优秀传统文化赋能,专业技术创新推动,积极打造“以劳促全,劳动、文化、创新”两驱动、三融合的具有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劳动教育体系。多措并举推进劳动教育走深走实。让学生懂劳动、会劳动、善劳动、爱劳动。

3.特色形成

设置劳动必修课程体系,建立“规定动作+自选动作”劳动实践模块。积极开展“规定动作”,将“生活劳动”常态化,推进“星级文明宿舍”创建、“劳动月”主题活动、勤工助学等。创新“自选动作”,制定服务劳动实践项目清单,学生根据实际和个人需要选择志愿服务、校园治理、展演展示、社会实践等项目内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

深挖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理念,有机融合劳动教育。通过元宵剪纸、三月三扎风筝、端午粽香、冬至包饺子等“劳动体验传统文化习俗”系列项目、“节节进步”德馨讲堂传统节日文化劳动教育课程强化民族认同,唤醒文化自觉;依托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农业气象试验站,学生熟悉传统节气、借助气象知识、运用新农科技术参与农业生产劳动实践,传承中华农耕文化,培养优秀品格;与美育相碰撞,结合艺术实践工作坊,“问纸、问陶、问木、 问布”,劳动体验融入艺术创作,聚焦传播非遗项目,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打造“一院一品,多维辐射创新”系列金课。通过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方式,各学院着力打造一门专业劳动实践课程,在学院内起示范和榜样作用,辐射带动学院、学校乃至江苏省专业劳动实践体系的构建。同时建设行业特色、工程实践、田野调查、艺术创造、专业服务等多种类型的专业实践模块课程。培养学生专业素养,实现创新与劳育的融合。

4.成果彰显

全面推进劳动教育方案以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推动劳动课程建设,参编«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教材(吴立保,张秀再,常建华),2022年江苏省高等学校劳动教育优秀实践项目

特等奖:周越、张教和«劳动体验传统文化习俗——端午粽香»,初清华、王欢«巧编中国结祝福共抗“疫”»,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

一等奖:屈家安、吴波«南信大劳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以德馨讲堂为例»,景元书、张雪松«践行耕读教育传承农耕文化——新农科场域下涉农专业的劳动育人实践探究»,二等奖:朱彬、王丽娟«练就预报内功,守护世间冷暖»,初清华老师的《泥塑文化双语传播实践》项目获评为首届高校劳动教育展播优秀案例,每年学生参与生活劳动约110000学时,参加服务性劳动约30000人次,累计完成社会志愿服务约100000学时。我校学生在养成劳动习惯和品质、培育劳动精神、淬炼劳动技能、树立正确劳动观念等方面,全方位得以锻炼和提升。.建设气象科普实践、藕坊苑水域蒸发量计算、南信大校园云图编订等专业劳动实践项目库100余项,在培养劳动价值观和劳动品质的同时进一步巩固和拓展专业知识、技能,深化对专业知识和职业岗的认知。

三、多措并举,全面提升通识教育质量

1.制度的构建

制度化管理:中心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包括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和课程评估等。课程审核机制:设置了专门的课程审核委员会,负责审核和评估所有课程的质量和适用性。

2.创新的举措

跨学科课程:推出“气象+、信息+”跨学科课程体系,将气象和信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

个性化培养计划: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制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和学习路径。

3.特色的形成

艺术与科技的融合:通过课程和实践活动,促进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国内外艺术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国际交流的机会。

4.成效的彰显

学生在国内外艺术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展现出高水平的艺术才能。

中心教师在艺术领域取得了显著的学术成果,包括发表论文和参与研究项目。中心的活动和成果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为学校的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

四、教学水平的贡献成效

近年来,中心教师积极参与教材建设和教学比赛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例如,荣获“人文美育通识核心课程团队”优秀基层教学组织称号,获批校级教材立项,建设获批国家一流课程和省级美育精品课程等。此外,中心教师在艺术领域取得了显著的学术成果,中心的活动和成果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为学校的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


五、结束语

展望未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人文与艺术教育中心将继续以其独特的教育理念和丰富的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平台。中心将继续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教育方法,为培养更多具有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而不懈努力。人文与艺术教育中心是一片充满希望的热土,它孕育着梦想,滋养着灵魂。在这里,每一位学生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每一位教师都能绽放出自己的光彩。让我们期待中心在未来的岁月里,继续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贡献力量。

联系我们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宁六路219号
电话:58731094
邮件:shpg@nuist.edu.cn
Copyright©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 备05007124号-1苏公网安备 32011102010187号 NUIST备8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