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科学技术相融、专业与市场行业对接、创新与创作创业并举,打造行业特色数字艺术人才培养体系。
一、学院介绍
艺术学院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秉承“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家国情怀、宽厚基础、实践能力、全球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
艺术学院下设动画、数字媒体艺术、设计艺术、美术4个系,开办动画、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媒体艺术(中外合作)、艺术与科技、环境设计、美术学(师范)6个本科专业。其中,动画专业、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艺术与科技专业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数字媒体艺术(中外合作)专业获批江苏省首批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示范性建设工程培育点。学院拥有艺术学门类3个专业硕士点,分别是设计、美术与书法、戏剧与影视。
学院发展大事记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依托学校科学技术史一级学科博士点,构建了本硕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学院将立德树人作为立身之本,着力打造“三全育人”的教学体系,培养具有审辩式思维正向能力、跨专业多学科融合能力、专业实践与社会服务能力,且具国际化视野的交叉融合创新型人才。
本硕博培养体系
二、立德树人,艺术与科学的结合
艺术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行业特色同向同行,坚持“艺术与科学技术相融、专业与市场行业对接、创新与创作创业并举”的办学理念。学院依托学校艺、理、工交叉融合的学科集群优势和行业优势,构建以设计学为主体(江苏省十四五重点学科),美术与书法、戏剧与影视为两翼,以动画、数字媒体艺术、艺术与科技3个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为重点建设的学科与专业建设格局,践行以人为本、科教融汇、艺科融合的育才使命。
学院办学理念
三、全方位监控,确保教学质量的坚实基石
艺术学院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以制度为抓手,健全学院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保障体系。学院通过建立教学质量监控闭环,实现了从运行、评价、反馈到改进的全过程管理。学院制定艺术学院教学质量评价、保障系列条例,成立院级教学委员会、教学督导组,改革学生教学反馈信息和用人单位反馈寻访机制,对教学过程中教师上课情况、学生到课情况、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等实现多方位监控、跟踪和反馈举措。重点开展教学“三期”检查工作和日常检查的有机融合,做到期初、期中和期末教学检查有效对接,为各专业实施教学过程、规范教学行为进行质量监控并提供保障依据,形成教学质量的闭环监控体系。
四、面向教创结合、科教融汇的优质师资与教学成果
(一)师资结构
学院紧密围绕学校“一流特色高水平大学”战略,以国家一流专业建设为重点,扎实推进学院6个专业全面高质量发展。学院有教职工70余名,师资队伍结构合理,高职称教师占比显著;汇聚了国家重点人才计划特聘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省级教学名师、双创博士等一批在各自专业领域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教师学科背景涵盖艺、理、工等门类,主要毕业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以及英国、澳大利亚、意大利、韩国等国内外知名高等院校。学院现有在校生约1400余名,涵盖本科至博士不同层次。
学院师资队伍结构合理
(二)教学成果
学院教师从课程建设、教材编写、教研课题等融入课程思政,重视科教融汇,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意表现能力,践行为国家培育栋梁之才的实践探索,课程和教材建设、教学竞赛、教学研究等成果丰硕。
课程方面: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省级美育精品课2门、省一流课程5门等高水平课程。
学院建有一批高水平课程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及省美育精品课程
教材方面:获十三五、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省级规划教材立项各2项、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立项1项,江苏省优秀培育教材1部。
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立项
学院历年出版教材
教师获奖:教师近5年在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全国高等学校微课教学比赛、全国高校数字创意教学技能大赛、江苏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等赛事屡创佳绩,有二十多人次获各等级奖项。
学院教师获国家级、省级教学比赛奖项
学院教师获科技创新、校企合作奖项
五、艺术与科技交融,创新人才共育
学院充分依托综合性大学多学科优势,进一步凝练学科特色和专业发展定位,扎实推进一流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工作。借助于高水平的科研基地和平台,以“导师工作室”与“校企联合”方式,打造跨专业交叉融合的数字艺术人才培养教学团队。借助于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中国科协“科普中国”合作基地、江苏省智能感知与识别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数字创意实践教学示范中心等优势平台,利用平台集聚优势,在“导师工作室”制度的基础上,实现对校内外资源的充分整合,搭建以学科带头人和学院聘请的行业专家为核心带头人的跨专业交叉融合的数字艺术人才培养教学团队。
以一流专业建设为引领,坚持“艺术与科学技术相融、专业与市场行业对接、创新与创作创业并举”的办学理念,构建艺、理、工学科交叉数字艺术人才培养教材和课程建设的鲜明特色,统筹优秀教材的建设规划与落实,为学院教学水平的高位提升、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有力支撑;持续推进课程教学改革,依托具有艺术学、大气科学、科学技术史、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等学科背景的师资团队,在课程设置上实现艺术与气象、计算机、人工智能、建筑、环境等领域的交叉融合。
探索“创新、创作、创业”并举,课上与课下联动,线上与线下融合,构建“三维一体,多元推进”的课程教学模式。课程教学注重课上讲授和课后巩固的有机联系,借助线上和线下课程的有机融合,采用“以展赛促学”“课堂+课题”的方式,将专业展览、专业竞赛、创新创业竞赛融入教学过程中,将课程作业与展赛项目结合,并设“导师制课堂”与“项目对接课堂”,教学融入企事业单位课题项目,满足不同学生的实践实训需求,实现课程学习与展赛和项目深度交叉,以此强化学生设计创新意识,提高设计动手及制作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互联网+”、“挑战杯”等创新创业竞赛活动。
高度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每年学生在全国性美展、“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米兰设计周–中国高校设计学科师生优秀作品展”等国家、省部级竞赛和展览中屡创佳绩,2023年省级以上展赛获奖近2000人次。
学生就业率及获奖统计
专业展赛获奖成果丰硕
学生获奖作品
本科生就业率达96%左右,就业范围广泛,就业单位层次较高,毕业生受到企事业单位的一致好评。2024年,70名优秀学子录取到国内外知名高校,攻读硕士研究生,2024届深造率高达32.71%,位列全国艺术院校第一方阵。
大力推进国际化办学平台建设探索。学院积极开展与境外学校联合教学研究及实践项目,举办国际学术论坛、讲座等交流活动和丰富多彩的国际设计工作营,让学生了解国际学术前沿创新实践的理念与方法,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前瞻眼光。与英国安格利亚鲁斯金大学合作开办“3+1”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获批江苏省首批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示范性建设工程培育点。与英国利兹大学、创意艺术大学建立起交流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经验的合作关系。学院申报的“艺术类人才培养特别项目”成功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2024年艺术类人才培养特别项目”。
获批江苏省首批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示范性建设工程培育点
六、以评促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为全面迎接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艺术学院开展了一系列准备工作,确保学院的教育教学工作与评估标准全面对接,并与审核评估的十六字方针“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紧密结合。
(一)教学材料优化
修订和更新了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大纲,确保课程内容与学科发展同步,强化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体现“以评促建”的原则。加强了教学档案的规范化管理,确保教学活动的记录完整、准确,响应“以评促改”的号召。
(二)学生培养
强化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创新创业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实践“以评促管”的策略。加大了对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的支持,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质量和升学率,促进“以评促强”的成效。
(三)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完善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立了常态化的教学质量评价和反馈机制,确保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与“以评促建”相呼应。成立了专门的教学质量保障小组,负责评估准备工作的监督和执行,体现“以评促改”的行动。
(四)文化建设
营造了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加强了学院文化和学风建设,提升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这与“以评促强”的目标相一致。
通过上述工作,艺术学院体现了对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的高度重视和对提升教学质量的坚定决心。
七、艺术与科技融合,开创数字艺术教育的新篇章
对标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要求,依托学校“艺术与科技融合创新育人计划”和“双一流学科”建设契机,艺术学院矢志不渝地发挥艺术与科学交叉领域的独特优势,致力于打造行业特色高校艺术与科技跨界融合教育的标杆。学院将紧随新文科、新工科融合发展浪潮,持续关注艺术与科技相互渗透的新艺科发展趋势,构建跨学科协同育人机制,开辟一条旨在培养能够服务科技传播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数字艺术创新型人才的独特道路。艺术学院将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审核评估为契机,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艺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