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气象人才的摇篮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前身是1960年南京气象学院创建时建立的气象学系,是国务院1978年首批硕士学位招生点挂靠院系,1988年天气动力学被批准为国家气象局重点学科。1993年天气动力学专业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997年气候学被批准为中国气象局重点学科,1998年大气科学一级学科获博士学位授予权,1999年获准设立大气科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气象学二级学科于2002、2007年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大气科学一级学科于2008年被评为江苏省一级重点学科、2011年被评为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2014年学院获得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大气科学专业2019年入选国家一流本科建设专业。2020年大气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成功入选教育部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2021年大气科学专业成功获批江苏省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品牌专业建设项目及江苏省首批课程思政示范专业。2022年大气科学学科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大气科学学院培养了我国众多的各级气象部门业务和管理骨干,以及许多国内外科研院所知名学术带头人和杰出科学家。学院坚持“学科引领、行业驱动、国际接轨”的理念,以一流学科内涵建设引领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而教育教学发展促进一流学科建设,通过“双向赋能”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大气科学学院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体系概览
二、立德树人不动摇
学院党委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人才培养核心环节,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拔尖创新型人才为目标,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一流学科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双向赋能全链条。学院先后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教科文卫体系统‘模范职工小家’”等,学院党委获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
大气科学学院党委获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
(一)深化课程思政建设,成果丰硕显成效
学院党委注重加强顶层设计,按照从通识教育到专业教育、从基础课程到核心课程的思路,将思政建设指标点全方位融入课程教学大纲,构建了一套具有大气特色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大气科学专业获批江苏省首批课程思政建设示范专业,《数值天气预报》课程获评江苏省课程思政示范课,《天气学分析基础》《天气学原理》课程登上“学习强国”,《天气学原理》入选“学习强国”发布的“强国号剧集榜”。
(二)精心打造育人体系,特色鲜明建品牌
聚焦大气科学“双一流”学科人才培养目标和“气象报国”精神,组建“院校领导+气象名师+研究生导师+专职辅导员”的多维思政工作队伍,立足“弘扬气象精神、传承气象文化”,以党建带团建,开展“大气·暖阳”志愿服务、“大气·寓见”微课堂、“大气·研途”党团共建平台、“大气·传承”校友讲坛、“大气·党团服务站”等品牌活动,打造行业特色鲜明的育人体系。学院团委获评省“团建先锋队”创建单位;培育出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入围奖获得者、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获得者、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江苏省大学生年度人物等一批先进典型。打造标杆性的“气象报国”育人特色专题上线新华思政全国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资源服务平台。
新华思政全国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资源服务平台——“气象报国”育人特色专题
(https://xhsz.news.cn/zhuanti/qxbg?tpl=index)
(三)重视师德师风提升,成效显著树榜样
出台《大气科学学院关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实施细则》等制度,明确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全力营造“忠诚担当、敬业奉献、廉洁从教”的良好环境。学院多位名师的先进事迹被中国气象报、扬子晚报等媒体广泛报道;多位教师获评省巾帼建功标兵、省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多位教师获评校师德先进个人和“三育人”先进个人,两个教学系被评为校师德先进集体。
三、持之以恒谋创新
教育教学质量的多维保障
(一)强基铸魂,建设师资队伍
学院长期以来对标一流学科建设要求,以基层教学组织为载体,坚持优质师资队伍的常态化建设,推出“森林成长”行动。突出“传帮带”理念,关注教学名师在推动教学和师资队伍建设中的影响力,传承优秀教学经验、教学风格、教育思想,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强调中青年骨干教师的核心作用,为教学质量提升和教学改革注入强大动力。“大气科学主干课程群”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天气学原理”全国气象教学团队和“大气科学专业”江苏省优秀教学团队等一批批特色鲜明、能力突出的专业教学团队成长涌现。
天气学原理教学团队入选全国气象教学团队
(二)精益求精,完善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
以一流学科建设理念为指引,科研团队和科研成果持续赋能教育教学,教学内容与时俱进,不断优化大气科学培养方案。通过建立“科研-教学”、“教师-学生”和“课内-课外”三位一体互馈机制,不断完善大气科学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健全课程群,包括“天气学”课程群、“动力气象”课程群、“气候学”课程群、“数值预报和中尺度”课程群等。力求课程设置的全面性和前瞻性,强化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深度,帮助学生夯实专业基础,提升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这些举措共同提升教学质量,为培养出优秀的大气科学专业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撑。
大气科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持续优化
大气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强基础-重交叉-显个性”型课程体系
(三)革故鼎新,推动教育教学的研究与改革
紧密围绕大气科学教育教学的热点问题展开深入研究,不断探索线下、线上、线上-线下混合等教学的新理念、新方法。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方案,积极适应社会需求和大气科学学科发展,确保教育内容与时代发展步伐紧密相连。努力探索气象相关的多元化、个性化、工程化的教学路径,以满足一流大气科学创新人才培养。
关于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立项信息
四、脚踏实地写华章
(一)出色的师资队伍
学院的师资队伍为教育教学能力的高水平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彰显一流学科教育教学特色。大气科学学院拥有科学院院士、国家高层次人才、杰青、优青、江苏省特聘教授等众多海外、国家级、省级的高层次专业人才,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具有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师队伍具有年轻化、博士化和国际化的特点,45岁以下教师占比超过80%,超过90%的教师拥有博士学位,且有超过83.0%的教师具有海外留学经历。学院拥有大气科学“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大气科学主干课程群教学团队”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天气学原理”全国气象教学团队和“大气科学专业教学团队”江苏省优秀教学团队。
荣获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
大气科学学院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大气科学教师团队荣获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二)丰硕的教材建设成果
大气科学学院长期以来高度重视专业教材建设,课程教材建设成果丰硕,目前已拥有《气象统计预报》、《中尺度气象学》等7部国家规划教材,《天气学》、《短期气候预测基础》等5部国家级和省级精品教材,9部省级重点教材。这些优质教材的建设,丰富了教学内容,为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出版的专业教材
获评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
(三)优异的教学改革成绩
在教学改革方面,学院取得显著成果。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学术水平高的教师坚持本科一线教学,激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改革和建设,成功实施了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职业发展。这些教学改革举措不仅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数值天气预报》入选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天气学原理》和《数值天气预报》入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数值天气预报》入选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天气学》和《数值天气预报》等4门课程获评为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3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充分证明学院在教学改革方面的卓越成就和教育教学水平。
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四)丰富的创新实践教育
“重基础、强实践”一直是学院在一流学科假设框架下开展实践创新教育的鲜明底色。学院充分利用科研团队的专业优势,引领学生探索大气科学的前沿问题。通过丰富的科创项目,鼓励学生自主选择研究方向进行深入探究,激发学术兴趣。此外,“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理科实践教育基地”入选国家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大气科学与环境气象实验教学中心”入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气科学与气象信息”入选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候变化与气象灾害联合实验室”入选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以上述卓越的创新实践平台为依托,通过实训课程和《现代气象业务和服务》等综合实践特色课程,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大气科学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江苏省选拔赛特等奖
(五)创新的国际化探索
学院探索多样化的国际合作培养模式。定期邀请国际知名学者进行短期指导,提升学生的国际对话能力,拓展了学生的国际视野。依托“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联合实验室”和海外联合培养基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国际交流机会。学院资助学生参加国内外学习交流,选拔优秀学生赴国际组织实习,通过这些多层次的国际学习经历,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国际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大气科学学院部分实验室平台
(六)卓越的人才培养效果
学院培养了众多我国各级气象部门业务和管理骨干,以及国内外科研院所知名学术带头人和杰出科学家人,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国雄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健民研究员、徐祥德研究员,世界气象组织副秘书长颜宏研究员等高级人才,以及国家杰青(含海外)、百人计划10名,海外终身教授12名等。近年来学院毕业生考研录取率保持在50%左右,高水平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学院的大气科学拔尖班于2019年首批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首批中唯一省属高校基地),开始新时代大气科学拔尖人才培养实践。
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入围奖
获批基础学科(大气科学)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建设基地
大气科学拔尖班学生获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提问与猜想”活动二等奖(地学领域唯一获奖)
五、磨厉以须迎挑战
大气科学学院历经数十载的积淀与发展,已成为国内外气象领域的教育高地。以大气科学再次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为契机,大气科学学院深挖一流学科建设内涵,明确了教育教学改革方向。凭借高水平师资队伍的坚实“底气”,推出一系列精品课程和规划教材,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探索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夯实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积极推进国际化战略,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方面取得瞩目成绩,有效赋能大气科学国家一流学科建设。“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是检验学院一流学科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双向赋能初步实践效果的试金石,也是指导后续教育教学效能提升改革如何进入深水区的抓手。大气科学学院将一如既往根植“学科引领、行业驱动、国际接轨”的学生培养理念,持续推动教育教学水平特色化和卓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