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部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教学部门,肩负着推广体育运动、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重要职责。1966年学校正式成立教务处体育组,1982年更名为基础课部体育教研室,1988年更名为基础科学系体育教研室,1999年更名为体育部。
体育部多次获得“江苏省体育工作先进学校”“江苏群体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获得“全国群众体育先进个人”“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获得“中国大学生排球运动突出贡献奖”“中国大学生乒乓球协会杰出贡献奖”“全国啦啦操示范窗口学校”荣誉称号。
获批“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排球分会主席单位(2012-2021年)”“江苏省学生体育协会高校工作委员会乒乓球分会委员单位”“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体育文化研究基地(2024-2027年)”。
一、坚持党的领导,加强能力建设
(一)制度保障
体育部先后制定了《大学体育部党总支会议议事规则》(体党发〔2021〕01号文)《大学体育部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体党发〔2021〕02号文)《大学体育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体党发〔2020〕02号文)《关于设立大学体育部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小组的通知》(体党发〔2023〕01号文)等规章制度。
(二)确保党的教育理念、方针政策在体育教育教学中贯彻实施
创新手段,通过科学、有效的途径与方法确保党的教育理念、思想、方针等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深度贯彻执行,为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的高质量、深层次发展而助力。
(三)党建工作与体育课程思政工作的深度融合
深入推动党建工作与体育课程思政的有机嵌入。作为“以体育人”的核心领域和中心环节,体育教学充分挖掘党建工作中的育人元素,传承优秀中华传统体育文化、引导学生树立增强体质的健康意识,将体育精神与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血脉,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生动实践中,锻造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四)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工作
加强和改进大学体育部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切实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体育部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机制,引导教师树立崇高理想,培育崇德养德的良好风尚,在课程思政的育人、育德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做到自身先“立德”,然后“树人”的理念,潜移默化的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
二、提高质量保障能力
(一)建立督导团队,定期业务学习,确保课堂教学质量
建立教学督导队伍,实施全面看课,开展教学督导全覆盖,并有针对性的参与诊断性听课,通过随堂听课、个别交谈、研讨分析等途径,分析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定期组织开展青年教师专业能力竞赛、急救教育学习培训等。2023年体育部教师通过培训,全员获批CPR+AED师资证,为我校急救课程的普及开展提供保障。
体育部教师全员获批CPR+AED师资证
(二)全面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提高学生体质健康
进一步推动体育课程教学和体质测试工作相结合,积极组织体质健康测试培训,近年来学生体测合格率和优良率明显提高。
学生参加体质测试
(三)明确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目标,树立“大思政”格局
通过挖掘体育课程思政元素,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以“全面发展”引领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常态化组织和开展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大赛及教学大赛,发挥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育人作用。充分发挥体育“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综合价值,把体育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注重挖掘体育的育人功能,在体育教育教学和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开展思政教育,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主动性。
(四)高度重视学生课程评价反馈,构建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核机制
构建体育教学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法,将日常参与(阳光长跑、校园体育竞赛活动)、体质监测(体质测试成绩等)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体育课程专项成绩)相结合,建立多元化考核评价机制,从而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兴趣、增加学生体育锻炼时间,掌握体育锻炼技能,养成终生体育锻炼习惯。
学生阳光长跑活动
三、深化体育教学改革
(一)纵深推进体育课程教学改革
近年来,体育部不断改进和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全面贯彻执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等政策文件。加强教学团队合作,将课内与课外、训练与竞赛、体育课与俱乐部、普通生运动队与高水平运动队全面深度融合,构建了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群体活动和运动竞赛一体化的“大课程体系”。
将游泳、急救课程学习全面纳入大学生体育必修课程。以“学生分层学习”为体育课程体系构建的指导原则,以体育选项课、俱乐部活动、运动训练为辅助课程的“三三三”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持续深入进行,取得了良好效果。
急救课教学
游泳课教学
“三三三”体育课程体系:基础课包括应急救护、游泳生存、选项课、体能课、保健课等;提高课包括锻炼课、竞赛课等;拔尖课,包括高水平运动队训练课、普通生运动队训练课、以赛代课等。
2023年5月“人民日报微博”“中国青年报”“江苏共青团”、“江苏广播电视新闻综合频道”“江苏广播电视教育频道”“江苏科技报”“南京日报”等多个新闻媒体宣传报道了我校体育课程改革相关内容,引发了兄弟院校的高度关注。
人民日报微博对我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相关报道
中国青年报对我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相关报道
(二)双管齐下,体育竞赛成绩显著提升
依托三十余个体育俱乐部所组建的普通学生运动队成绩提升显著。2022年江苏省第二十届运动会,我校以17金、14银、15铜,团体总分781.5分的优异成绩,获得江苏省第二十届运动会高校部比赛团体总分第六名,并荣获优秀组织奖、突出贡献奖、体育道德风尚奖和最佳赛区奖4个奖项,取得了我校在省运会参赛史上的历史最好成绩,同时,我校还成功承办了省运会游泳比赛和乒乓球比赛两项重要赛事。校乒乓球队学生雷丽娜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五四”青年奖章。体育部多名教师入选杭州亚运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第一届学生(青年)运动会裁判员工作。
2021-2024年校运动队获奖统计(国家级前八名)
| 获奖数量 | |||
| 2021年 | 2022年 | 2023年 | 2024年 |
第一名(金) |
| 2 | 5 | 12 |
第二名(银) |
| 1 | 8 | 15 |
第三名(铜) | 1 |
| 9 | 14 |
第四名 |
|
| 7 | 9 |
第五名 | 2 | 1 | 7 | 12 |
第六名 |
|
| 4 | 5 |
第七名 | 1 | 1 | 6 | 9 |
第八名 |
|
| 1 | 3 |
一等奖 | 2 |
|
| 2 |
二等奖 | 1 |
| 1 | 2 |
三等奖 | 1 | 3 |
| 4 |
总数 | 8 | 8 | 48 | 87 |
2021-2024年校运动队获奖统计(省部级前八名)
| 获奖数量 | |||
| 2021年 | 2022年 | 2023年 | 2024年 |
第一名(金) | 1 | 17 | 9 | 32 |
第二名(银) | 1 | 15 | 14 | 37 |
第三名(铜) | 4 | 17 | 7 | 35 |
第四名 | 1 | 20 | 3 | 25 |
第五名 | 1 | 18 | 11 | 32 |
第六名 | 1 | 7 | 1 | 12 |
第七名 |
| 11 | 4 | 19 |
第八名 | 1 | 7 | 2 | 10 |
总数 | 10 | 112 | 51 | 202 |
2022年校艺术体操队获得全国大学生艺术体操锦标赛冠军。2023年我校游泳健儿在第四届中国大学生游泳锦标赛中获得1金2银。田径队在2023年南京市高校田径运动会中获得8金5银1铜,团体总分第一的优异成绩。武术队在2023年、2024年中国大学生武术套路锦标赛中获得4金5银2铜。飞镖、乒乓球、排球、网球、棒垒球、击剑等多个项目在全国大赛中多次获奖,取得了优异成绩。
江苏省第二十届运动会高校部比赛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表彰大会
校击剑队获奖
校乒乓球队获奖
校田径队获奖
校游泳队获奖
校艺术体操队获奖
校棒垒球队获奖
(三)校园体育氛围浓郁,信大精神与体育精神并存
近年来我校成功打造了“校园马拉松”“体育嘉年华”等品牌项目,成功举办每年一次的校田径运动会和校内各项体育赛事,营造了“联动协作、人人参与”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校群体活动受到南京广播电视新闻综合频道、南京体育广播等多个媒体报道。
目前,学校已成立了三十余个校级体育俱乐部,包括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棒垒球等传统项目,以及酷跑、飞镖、滑板、街舞、轮滑、啦啦操、台球、瑜伽、自行车、匹克球等时尚体育项目,每年开展的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等赛事,学生参加人次上万,使学生学有所用、学能致用。
校田径运动会开幕式
校田径运动会颁奖
校园马拉松比赛
校传统体育嘉年华活动
校排球俱乐部联赛
校篮球俱乐部联赛
校足球俱乐部联赛
校羽毛球俱乐部比赛
(四)体育场馆建设与管理工作扎实推进
在学校大力支持下,十四五期间翻新并修建了风云赛场、壁球馆等场地,更换了主田径场健身房、东苑体育馆健身房器材。场地条件大大改善,进一步满足教学、训练、竞赛和全校师生员工身体锻炼的需要。多次制定、修改体育场馆管理方案,多方位调配场地管理人员,延长体育场馆开放时间,场地预约系统也有了明显改善。
十四五期间体育场地条件不断完善
四、结束语
体育部全体教师聚焦“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建设主线,着力提升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创新体育教学模式,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与方法,努力推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工作高质量发展。坚持“健康第一,体育先行”发展理念,以全面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学生体育素养为己任,以加深广大师生对校园体育价值认识、发挥校园体育文化育人作用、提高师生凝聚力为动力,以建设江苏乃至全国高校行业标兵为目标,为学校开启“一流特色研究型大学”新路径,打牢人才基础,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