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过去讲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实际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安吉余村考察时创造性提出“两山论”。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
一、学院发展简介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自2006年成立以来,发展迅速。学院软、硬件办学条件显著提升,在同类学科中竞争力和社会声誉显著提升。学院现拥有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环境工程专业学位授权点,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院入选为“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为中国气象局重点学科、江苏省优势学科(连续三期资助)。环境科学专业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环境工程专业通过教育部工程专业认证。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2‰行列。学院以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家国情怀、创新素养的生态环境卓越人才为总体目标,将“交叉融合”贯穿到环境类创新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理念,建立“四层递进”、“四链一体”和“四层保障”的“四四四”人才培育机制,努力培养和打造具有家国情怀、工匠精神、国际视野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环境类工程创新人才。
二、党建引领
环科院党委紧密围绕“党建红”引领“生态绿”的党建思路,坚持围绕中心工作抓党建,积极构建“一体两翼三创四有”党建工作体系,始终以党建引领各项事业发展,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关于建设新时代“美丽中国”,坚决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的号召,致力于服务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绿色生态环保的江苏高质量发展献智献策献力。对标走在前列的新要求,环科院党委在以下六个方面高质量推进学院建设工作。
(一)以党建工作持续引领学科建设工作
“环境科学与生态学”自2018年9月首次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以来,逐年攀升,2024年位列国内第24位,ESI排名进入世界前2‰,正向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冲刺;2022年环境科学与工程优势学科作为我省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中唯一获评“优秀”的单位,上海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2023年世界排名第61位;学院现拥有江苏省大气环境监测与污染控制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江苏江苏省大气环境与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省军民融合创新平台,为学生的培养提供了高质量平台。
环科院各类平台
(二)以党建工作持续引领人才队伍建设工作
学院持续加大高水平人才引培力度,充分发挥廖宏等名师示范引领作用,为服务江苏高质量发展培养和吸引更多高精尖人才。廖宏教授于2019年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2023年获“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称号;屈家安教授于2018年获“全国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突出工作者”荣誉称号;胡建林教授于2021年获“江苏省教育系统先进个人”荣誉称号;杨洋教授于2020年获“谢义炳青年气象科技奖”荣誉称号;乐旭教授于2021年获“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学家奖优秀奖”荣誉称号;汪俊峰教授于2023年获“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学家奖金奖”荣誉称号。环科院党委于2021年获江苏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并荣获党建工作创新奖,环境生态工程系党支部于2022年被评为校级先进基层党组织。
环科院教师和团体获奖
(三)以党建工作持续引领教育教学工作
学院持续推进环境工程专业工程认证工作、推进江苏省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品牌专业建设项目、全力推进“资源与环境”一级专业博士点申报工作。通过江苏省高等教育内涵建设与发展“课程思政”示范中心项目、本科大类平台课程建设计划等,进一步推动学院课程建设和教育教学再创佳绩。学院还积极联系各类企业打造就业基地,为学生毕业打造高质量就业平台。2023获批江苏省“江苏省环保科普教育基地”和“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
环科院与各类企业签订就业基地协议
(四)以党建工作持续引领科技创新工作
学院在科研项目和到账经费上不断实现新突破,不断提升科学研究和学术成果的影响力,并在国家级等高质量获奖和高被引学者上实现新飞跃,在科技自立自强服务社会尤其是服务江苏绿色发展上做出更多贡献。截止到目前,学院年均到账科研经费达5000万,年均发表SCI论文150篇以上,年均申请专利500项以上。学院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课题6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创新研究群体项目1项、集成项目1项、重点项目1项。
(五)以党建工作持续引领立德树人工作
学院持续做好本科生、研究生的一体化培养,强化思想引领和品格淬炼,通过“环保时装秀”“保护母亲河”“湿地保护行动”“绿色环保行动”等学院精品活动丰富学生第二课堂育人实效,通过“学生导师制”等打造师生成长共同体,在守正创新中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多措并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2023年学院再次荣获招生先进集体、就业先进集体、考研先进集体。学院积极推进支部共建工作,现已与扬子石化有机所、南钢集团、镇江中学、镇江一中等多家企业、中学签订了支部共建协议,从学生端的入口和出口端积极推进学生的高质量培养和就业。
环科院招生先进集体、就业先进集体、考研先进集体
环科院支部共建活动
(六)以党建工作持续引领国际合作工作
学院与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韩国蔚山科学技术院等国际知名高校进行了深度合作,建立了哈佛-南信大空气质量和气候联合实验室、中韩能源与环境联合实验室,并深入开展了线上线下拓展国际学术交流。学院环境科学专业于2022年获批江苏省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品牌专业。哈佛-南信大空气质量和气候联合实验室美方负责人DanielJacob教授获2022年度“江苏省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环科院的国际合作交流
三、教学质量保障
学院通过建立“四层递进”、“四链一体”和“四层保障”的“四四四”人才培育机制,逐步形成了“运行-评价-反馈-改进”的质量管理闭环,保障了学院教学质量的良好运行态势。
“运行-评价-反馈-改进”的质量管理闭环
(一) 构建环境类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工程创新能力
搭建以3个国际合作平台为引领,2个国家级教学中心、4个省级教研平台、N个校内外实验实践平台为基础的3+2+4+N“四级保障”平台,构建基础、设计、综合实践和自主创新“四层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创建“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和综合实验”链、“单元过程设计、课程设计、毕业设计”链、“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链、“导师课题,大创项目,学科竞赛”自主科研链融合的“四链一体”实践教育模式。2023年度获批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和环保科普基地。
四级保障实践平台
“四链一体”时间教育模式
(二) 学科交叉融合,夯实工程创新能力培养基础
学院不断优化培养方案,重构多学科知识交叉的课程体系,构建“环境+”课程模块群,如大气环境模块,增设《环境气象学》、《大气化学》等特色课程;出版《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生态气象学导论》等教材;打造具有多学科背景的教学团队,实现优势互补。同时,学院注重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出版江苏省十三五规划重点教材《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务教程》。其中,《大气化学》和《环境科学概论》入选国家一流课程,《环境科学概论》入选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大气化学团队共同编撰的《新编大气化学教程》正式出版
(三) 科研+工程实践“双轮驱动”,打造多元化师资队伍
围绕国家杰青、特聘教授等骨干教师,打造学科交叉的研发团队;实施教师“工程化”,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直聘企业、科研院所等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专家为“产业教授”, 打造多元化校内外师资队伍。2022年“大气化学与天气气候教学团队”获全国气象教学团队。
教师“工程化”成效及产业教授聘任仪式
(四) 优质资源集聚,提升国际合作能力
学院相继与雷丁大学等开展“3+1”、“4+0”等多模式合作办学;全职引进10名外籍教师,引编全英文教材7本,打造全英文课程群;与哈佛、耶鲁等创建国际联合实验室,引导学生参与国际课题研究。
国际合作
(五) “产教、科教”二元协同机制,推动工程创新能力培养
以校企研究院为载体,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及开展技术应用研究;以科研项目为载体,孵化创新实验项目,将教师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实现科教协同育人;建立二元协同保障制度,从平台管理、考核激励等方面制定规章制度,规范实施。
校企研讨共同制定培养方案
四、教育教学水平
(一) 师资队伍
围绕国家杰青(1名)、青千(4名)等骨干教师,打造学科交叉的研发团队;实施教师“工程化”,每年选派5-10人到企业工作半年以上,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汇聚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具有工程经验的专家50名,聘为“产业教授”并发放津贴,打造校外导师队伍。
(二)专业与课程教材建设
环境科学专业入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环境工程专业通过教育部工程认证。《大气化学》和《环境科学概论》入选国家一流课程,《环境科学概论》入选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已面向厦门大学等75所院校完成9期线上开课,累积选课人数16555人;《大气化学》教材与课件已被浙江大学、山东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和中山大学等著名高校广泛使用;《环境气象学》、《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等入选江苏省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出版《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大气环境监测》、《环境监测综合实验》、《新编大学化学实验》(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定量分析实验与技术》、《有机合成化学及实验》等特色教材。
国家一流专业及工程认证证书
国家一流本科课程
环科院特色课程和教材
(三)教学改革
多措并举,注重交叉,构建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交替攀升,基础、设计、综合实践和自主创新“四层递进”的创新能力实践教学体系,实现4年实践教学不断线;同时创建实验、工程设计、实习、自主科研融合的“四链一体”实践教育模式。
(四)创新创业教育
学院学生获中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金奖、银奖和铜奖4项;其他学科竞赛获奖100余项;近3年,学生发表SCI论文40余篇,其中毕业生姚磊以第一作者在《Science》上发表论文。92%以上的本科生申请过专利,近3年学生每年独立获授权的专利数占全校的30%以上。荣获江苏省优秀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一等奖4篇。
环科院学生竞赛获奖和发表论文
(五)国际化
与雷丁大学、曼彻斯特大学等开展“3+1”、“2+2”、“4+0”等多模式合作办学项目;全职引进10名外籍教师,引编全英文教材7本,打造全英文课程群;环境工程国际班出国深造率达到90%,其中2020届剑桥1人,帝国理工9人。
(六)学生发展
毕业生在技术主管和项目主管等岗位展现出工程创新特质,用人单位满意度98%以上。近4年来,考研率一直保持在50%以上,且考研录取率一直保持在50%以上,其中2020,2021届考研录取率分别达到59.6%和55.5%。本科生高质量就业率连续4年位居全校第一,连续6年获校就业创业先进集体,获江苏省省级先进班集体和江苏省五四红旗团支部。2020届毕业生王耀彬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
五、结束语
未来,学院将继续立足党的教育方针与新时代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需求,面向生态修复、减污降碳、绿色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家国情怀、创新素养的生态环境卓越人才,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贡献信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