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最早可以追溯至1972年成立的大气探测教研室电子教研组,2006年由原信息与通信系和电子工程系4个相关专业组建成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目前,拥有全日制在校学生3195人,其中本科生2190人,硕、博士研究生1005人。学院现有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2个,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硕士点1个,拥有信息与通信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信息与通信工程连续三期入选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设有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3个本科专业,开设了全球首个数据通信方向华为实验班,拥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2个、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1个、江苏省品牌专业3个、江苏省首批产教融合品牌专业1个,3个专业均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学院创新党建思政育人理念,打造了具有信息与通信学科鲜明特色的“北斗繁星”党建思政育人体系,育人成效显著。
学院历史沿革
一、党建引领,践行立德树人
学院坚持立德树人,创新党建思政育人理念,打造具有信息与通信学科鲜明特色的"北斗繁星"党建思政育人体系,主要解决教育过程中“重结果轻过程、重学业轻素养、重两头轻中间”三大问题。通过坚持全员成才的育人目标,全面发展的育人原则,全过程育人的实施路径,创新育人理念、育人主体和育人实践,实施成效显著、成果丰硕。
“北斗繁星”党建思政育人体系
聚焦党建双创,打造党建标杆。学院党委积极发挥党员争先创优、示范引领作用,电子信息工程系教工党支部和电子信息专硕第二党支部,分别获评“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和“全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学院党委获评“全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
电子信息工程系党支部获评党建荣誉
聚焦学科发展,传承北斗精神。学院结合北斗卫星通信导航特色,传承和弘扬北斗精神,推行“三微”理念打造的“三型”党课项目,获得江苏省教育工委党建工作创新二等奖,“北斗精神”点亮满天繁星项目荣获江苏省高校学生管理创新奖三等奖,有效提升了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获高校党建工作创新二等奖
获江苏省高校学生管理创新奖三等奖
聚焦育人体系,涵养优良学风。学院创新党建思政育人体系,“北斗繁星”党建思政育人体系理念与实践探索连续两年受到《中国教育报》的跟踪报道,“北斗繁星”学风涵养工作室获评江苏省科协和中国科协学风涵养工作室立项。
获江苏省科协和中国科协学风涵养工作室立项
党建思政育人体系获《中国教育报》的跟踪报道
二、以生为本,促进全面发展
学院遵循“强基础、重实践、倡创新”的育人理念,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交叉·融合·协同”的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新模式。近三年,在校生科研及学科竞赛成果喜人,获得发明专利、软著、实用新型600余项,发表SCI等高质量论文300余篇,获江苏省优秀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5篇、江苏省优秀专业学位硕士学位论文4篇;本科生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中,获得各类国家级荣誉150余项,省级荣誉380余项。2023年,获“挑战杯”揭榜挂帅专项赛国家特等奖、“挑战杯”黑科技专项赛国家特等奖。学院本科生升学深造率达53.04%,就业率达97%以上,涌现出全国先进工作者、福布斯30岁以下精英等一批优秀毕业生。
学生获得的部分竞赛和发明专利证书
三、师资保障,塑造教科双擎
学院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围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两大核心任务,形成教学团队11个,科研团队9个。现有教职工122人,其中专任教师95人,教授24人,副教授41人;海外非全时教授3人,专任教师队伍博士化率达96%,国际化率达52.7%。现拥有双聘院士1人,国家级人才5人,IEEE Fellow 1人,江苏省“双创人才”、特聘教授、六大人才高峰、“双创博士”和江苏省科协“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等省部级人才39人次,4人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1人获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青年科学家奖;荣获“装备预研教育部联合创新团队”1个,江苏省“双创团队”3个、江苏省优秀科技创新团队1个、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1个,江苏高校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1个。
学院部分名师简介
学院科研团队简介
四、教学改革,赋能质量提升
学院教育教学改革成果丰硕,近五年获批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3项、省教改研究立项课题8项、高校教研专项课题1项、教育部“校企合作·双百计划”典型案例2项;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4门、国家级教材5部、省重点教材6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2门;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戴跃伟,排第二),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获国家级教学竞赛奖项9项,其中电工电子基础课程实验教学案例设计竞赛一等奖4项(全国第一,2021)。
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五、质量保障,铸就优良学风
学院在质量保障方面采取了全面而细致的措施,确保教育和科研工作的高标准。学院成立以教学院长为组长的院系督导队伍。通过细致的课堂观察、及时的教学反馈和严格的成果评估,为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他们也是学风建设的积极推动者,通过组织学术讲座、研讨会等活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术观念和严谨的学术态度。
在学业帮扶方面,学院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支持体系,旨在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通过提供学业咨询服务、学习策略指导和个性化辅导,学院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获得必要的支持,激发他们的学习潜力。此外,学院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通过建立学习小组,共同探讨学术问题,营造了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学风建设是学院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院通过加强学术诚信教育,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责任感,确保学术活动的公正性和诚信性。这些措施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术素养,也为学院营造了一个健康、积极的学术环境,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通过这些努力,学院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学院出台的教学相关文件示例
六、平台搭建,深化产教融合
学院积极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主动面向产业办学,创新产教深度融合机制,“物联网智能终端创业学院”获批江苏省重点产业学院。依托长三角产业资源,全力推进产教融合育人,与中国电子、中国电科、中国移动、华为公司、航天科技等20余家单位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与中国科学院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第63研究所、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所、航天5院等10余家单位共建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实行双导师制,拓展了研究生培养渠道,显著提升了研究生和校内导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江苏省重点产业学院立项
七、科研创新,推动理论实践
学院拥有雄厚的教学科研平台,建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气象探测与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气象传感网工程技术中心、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技术研究中心(南京分部)等省部级平台6个,雷达技术研究所、电磁探测与防护研究中心等校内科研机构8个。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5项(牵头2项),各类GE类重点项目20余项。近五年,获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教育部及江苏省科学技术奖5项,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奖创新奖”一等奖1项。产学研合作项目获中国产学研促进中心协会生产力促进奖、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奖等4项。
立项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技术研究中心平台
获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
八、国际合作,开拓全球影响
学院以国际合作交流促进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各方面工作的快速提升。2023年,1人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外国优秀学者基金,入选江苏省外专百人计划项目,并荣获江苏友谊奖;1人入选江苏省特聘教授;2021年,与南非大学联合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2023年,与白俄罗斯无线电与信息大学联合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践行国家以科技创新赋能“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号召;学院与日本埼玉大学续签交换生培养协议,稳步提升本科生培养质量;50余位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作报告。
九、社会服务,响应国家需求
学院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响应国家和社会需求,积极开展科技交流、人才培养和科普教育等社会服务,承办了中国信息通信测试技术大会、江苏省通信学会卫星通信与导航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以及江苏省电子信息类学院院长论坛等。首创国家战略急需的“无线通信空口测试系统”填补产业链空白;助力江苏北斗导航检测认证中心和北斗导航产品2201质量检测中心成为全国六大北斗卫星导航检测中心之一,服务企事业单位250余家;“全要素自动气象观测系统及其校验技术”获批工信部物联网产业示范项目,实现了自动气象站和自动气象观测系统设备的国产化、已在全国28个省市区推广应用。学院“北斗启航”科普教育基地获批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鼓励青年学子弘扬科学家精神,筑梦科技强国。2023年,“北斗启航”大学生科技志愿服务项目在中国科协“翱翔之翼”大学生科技志愿服务项目结项中获得“优秀+”等级(全国仅12项),并再次获批立项,同时获评南京市和长三角“优秀科技志愿服务项目”。
获评大学生科技志愿服务优秀项目
立项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
十、结束语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不懈努力,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在“北斗繁星”育人体系的指导下,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以评促改”是持续进步的动力。“以评促管”是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的关键。“以评促强”是我们的终极目标。
展望未来,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将继续秉承“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的理念,不断追求卓越,汇聚力量,为实现科技强国的梦想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我们坚信,在这一片充满希望的沃土上,必将孕育出更多璀璨的“北斗繁星”,照亮科技强国的夺目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