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巡礼 | 大气物理学院:以高质量人才培养助推气象高质量发展

发布者:李亚坤发布时间:2024-07-15浏览次数:102

一、学院简介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院溯源于1960年南京气象学院创建时设置的大气物理学系,是我校办学历史最悠久的院系之一,具备完整的本科、硕士、博士教育培养体系。学院设有大气物理系、大气探测系、空间天气研究所3个系所,设有大气科学(大气物理模块)、气象技术与工程2个本科专业,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大气遥感与大气探测、空间天气学3个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资源与环境(气象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在校本科生570余人,研究生320余人。

学院人才培养体系

学院拥有中国气象局气溶胶与云降水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培训实习基地(南京)、江苏省气象遥感装备与智能应用工程研究中心、大气科学与气象信息虚拟仿真中心、荷兰皇家气象研究所联合KNMI-NUIST大气成分中心、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联合实验室、南信大-中国电科院电力气象联合研究实验室、智能遥感工程研究院、空间天气研究所及空气质量预报技术研究中心等高质量教学、科研平台。学院拥有近3000平方米教学、科研实验场地和完善的教学科研大型仪器设备

中国气象局气溶胶与云降水重点开放实验室图

  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培训实习基地(南京)

KNMI-NUIST大气成分中心

智能遥感工程研究院

二、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大气物理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守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国育才使命,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准确把握学科发展趋势,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持续推进师德师风建设,不断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学院党委坚持将党的建设融入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理论宣讲等各项工作,实现思想同心、目标同向、行动同步,让党建文化成为校园文化最鲜亮的底色。

支部书记党课微视频大赛一等奖

“挑战杯”红色专项二等奖

三、完善教育教学体系,提升质量保障能力

学院确立“品行优良、专业突出、中国情怀、全球视野”的人才培养目标并构建了相应的本科教育教学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

(一)本科教育教学体系

在专业设置方面,大气科学(大气物理模块)和气象技术与工程同为大气科学类下设专业,专业内容紧密相连但侧重点不同,专业互补性强。两专业一理一工、相辅相成,在人才培养的三个环节中形成闭环。

大气科学专业与气象技术与工程专业联系

1.大气科学(大气物理模块)

大气科学(大气物理模块)为大气科学类专业模块之一,在传承我校大气科学双一流专业的核心优势和精髓的基础上,深入结合云雾物理、边界层、大气气溶胶和空气污染等专业领域特色,形成具有“课程领先、学科融合、实践导向、思政育人”鲜明特色的课程体系

大气科学(大气物理模块)课程体系

课程领先:围绕国家精品课程、省部级平台课、专业特色课程构建体系化教学框架。学科融合:注重基层教学组织的内涵建设,课程组老中青、多学科背景的教师合理搭配确保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实践导向:核心课程理论与实验实习并重,兼顾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培养。思政育人:课程体系实现思政教育融入全覆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

2.气象技术与工程专业

气象技术与工程课程体系突出多专业、多学科交叉的理工融合特色,注重传统课程的升级改进,围绕气象探测技术与装备工程、气象探测原理与数据应用两个专业内涵进行设计。

体现学科交叉的特色精品课程

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设计基于“一面向、三融合”理念和“三三”模式。“一面向、三融合”理念: “面向未来”,突出引领性,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理工融合”,聚焦交叉领域,发挥工科优势;“产教融合”,多元协同育人,精准对接产业;“课赛融合”,推动以赛促学,实现有机衔接。“三三”模式:将工程伦理、思政元素、工匠精神融入教学全过程,以三条线路为实践路径,通过三个层级全程进阶式培养,重点打造学生应具备的三种能力,从而完成专业实践课程培养目标。

专业实践课程体系

3.全方位育人体系建设

学院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以思想引领、文化育人、学风营造、科创提升四大模块为主体的全方位育人体系,打造“正心讲堂”“明理学堂”“明慧沙龙”以及“气象名师访谈”等品味高雅、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思想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开展“大物名师”讲座,邀请名师大家讲学,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习内驱力;推行本科生导师制、打造六大科技社团、“大人物科创工作坊”等科创组织,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围绕全方位育人开展各类主题活动

(二)质量保障举措和成效

1.以OBE理念为指引,保障本科教学质量

学院以OBE理念为指引,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和持续改进”的原则,不断完善学院层面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建设。学院成立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专业建设规划、人才培养方案审议。学院成立教学督导组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监控、评估与反馈。

质量目标:制定大气科学、气象技术与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包含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毕业设计等主要教学环节)。

质量标准:2022年11月,我校与国防科大合作完成《大气科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气象技术与工程专业)》的撰写。学院依托校院两层的文件制度,规范教学基本过程和教学管理,形成全面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大气科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气象技术与工程专业)

资源保障:学院不断加强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平台、教材和实习实践基地等方面建设,以丰富的教学资源支撑教学过程的实施,保障教学质量。

教学实施:新教师在优秀教师指导下经过两学期主讲资格培训,围绕课程目标,按照课程大纲开展课程设计并实施课程教学,完成课程考核后才能独立授课。

监控与评估:学院构建了多维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将授课教师自我评价与改进、学评教、同行互评、督导评教、领导听课等相结合,通过多视角、多主体全面评价教学质量。

反馈与改进:学院设有班级教学信息员、学生座谈会等课堂日常教学反馈机制,及时将学评教、督导评教、同行评教、领导评教信息反馈给授课教师。通过对评价结果的分析,授课教师和课程团队能有效辨识专业教学质量弱项存在点,找准教学质量提升途径,提出教学质量改进办法和措施,实现“反馈-改进”机制闭环。

2.以能力提升为核心,保障学生培养质量

以科技社团和实践基地建设为抓手,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互融合,学院打造六大科技社团,安排专任教师进行指导并拨付专项经费支持实践活动。在实践基地方面,安排学生赴各级气象局开展生源地实习,提升学生的气象观测能力;与航天宏图、卓易科技、牧镭激光等一批气象仪器行业企业合作提升学生气象仪器研发能力。近五年,学院与21家行业内企业进行教师科研与学生实习实践和就业等方面的深度合作。

学生赴福建三明市气象局实习

学生赴深圳市气象局实习

最美天气实习就业基地签约

航天宏图实习就业基地签约

四、全方面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一)引培并举,打造一流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79人(正高职称23人、副高职称43人),以35-45岁的中青年教师为骨干力量,具有海外学习或访问研究经历人员超过80%,拥有海外院士2人、国家特聘专家3人、高端外国专家1人、全国气象教学名师2人,国家杰青1人,“四青”人才5人、江苏省 “青蓝工程” 、“333人才工程”、“六大人才高峰”、“双创博士”等50余人次。


师资队伍结构

(二)依托学科平台,巩固与培育专业动能

学院重视学科建设的顶层规划设计,在巩固提升传统优势专业的同时培育壮大新工科专业创新动能。

1.大力建设学科平台

学院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以及学校办学实际,按照“相互支撑、形成合力、凸显优势”的原则,大力加强平台建设,2022年获批“江苏省气象遥感装备与智能应用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本科高校省级重点应急管理学院“ 气象灾害应急管理学院”,2023年召开“应用型气象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金牛湖园区融合拓展育人平台”等专题研讨会加强学科建设顶层设计。

2.巩固提升传统优势

学院多措并举,持续巩固提升传统优势。优化师资结构,培养出一位国家杰青,并引进一位海外优青。持续推进教材建设,确保教学内容紧跟学科前沿。持续推进教学与科研的深度融合,建设云雾物理环境云室实验平台为学生深入理解云雾物理过程提供了高精度的模拟与测量环境。以需求为导向修订培养方案,加入“脚本语言、机器学习、人工智能技术在气象中的应用”等培养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气象问题的能力的教学内容。以现代科技赋能实践教学,增加无人机等现代科技在大气边界层探测中的应用实习环节。

3.培育壮大创新动能

全国首个“气象技术与工程”专业顺应我国对“新工科”人才的迫切需求,于2021年成功获批。该专业以气象探测技术及气象数据工程为特色,突破传统大气科学范畴,凸显现代化、综合性和复杂性特征的专业内涵;针对性地培养具备气象技术与工程理论、实践和创新能力,适应新时代气象事业和社会发展复合型需求的高端专门人才。

(三)注重资源建设,促进科研成果转为教学内容

学院教材建设成果显著。近年来,学院教师主编出版教材20部,其中国家规划教材1部,省级重点教材4部,校级教材基金项目或其他教材15部。

学院教材建设成果

近年来,学院建成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2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江苏省高校在线开放课程2门、江苏省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5门课程获校级专业核心课程改革立项建设。5门课程获批校级“思政课程”示范课程。大气探测学课程教学团队获批校级“课程思政”优秀教学团队。大气物理教研室获评校级优秀教学基层组织

课程建设成果

(四)深化教学改革,推动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创新

学院在教学改革中取得了较好成果,先后斩获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项、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立项1项。

江苏省教学成果奖

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


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

(五)聚焦能力培养,双创教育成果丰硕

1.学生创新能力提升

近三年,学生荣获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银奖3项,“高教社”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一等奖1项,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省赛一等奖1项。在校内,学生先后获得互联网+校赛金奖3项,银奖2项,铜奖14项,“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

“互联网+”国赛银奖

全国大学生数模竞赛一等奖

“互联网+”省赛一等奖

近三年,我院学子获国家级大创项目立项9项、省级大创项目立项13项;学生拥有第一完成人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软件著作权27项。学院获评省级优秀毕业论文团队2个、省级优秀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二等奖2项、省级优秀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三等奖2项。

2.学生创业能力提升

学院积极培育学生创业意识和能力。我院学子荣誉学校第六届创业计划书大赛一等奖2项、第十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金奖2项、银奖3项、铜奖4项。我院学生多次争取到校级最高等级创业扶持专项基金支持,已经孵化成立公司1家,筹建1家。

(六)国际化人才培养

学院积极开展高质量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扩大“朋友圈”,与世界知名大学、高水平科研机构共建平台,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探索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学院承办国际气象教育与科学研究协会(IAMES)首届年会 “大气复合污染及其与云-辐射相互作用”大型学术会议。学院与荷兰皇家气象研究所联合成立KNMI-NUIST大气成分中心并全方位开展合作,利用中-荷双方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优势,尤其是国际化联合培养的成功经验,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大气污染监测预警与防控创新及拔尖人才培养项目”,派出3位青年教师、2名博士生赴荷兰进行工作学习交流。

(七)学生发展

近三年,学院本科生平均就业率95.43%,平均升学率43.57%(境内升学占87%)。境内升学至985、211、双一流高校或重点科研院所攻读研究生的比例高达92%。41名毕业生赴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等世界著名大学深造。就业学生中58%以上入职机关、事业单位、国企



本科毕业生升学、就业去向

学院毕业生以“踏实、肯干、能干”和“数理基础扎实、专业素质高、动手能力强”的特点深受社会和用人单位好评。毕业生主要在国内外气象、环境、能源、海洋、防灾减灾、部队、民航、科研院所工作。毕业生中涌现出一批气象领域的知名学者、杰出专家和管理骨干。

五、结语

学院以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全面推进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成立审核评估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开展师生开展评估知识宣讲、本科课程教学档案整改、教育教学规章制度完善等一系列工作,围绕“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奋力书写学院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联系我们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宁六路219号
电话:58731094
邮件:shpg@nuist.edu.cn
Copyright©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 备05007124号-1苏公网安备 32011102010187号 NUIST备81028